榛子[中藥]

榛子[中藥]
榛子[中藥]
更多義項 ▼ 收起列表 ▲

榛子,中藥名。為樺木科榛屬植物榛 Fisch. ex Bess.、川榛 Fisch. ex Bess. var. s Franch.、毛榛Maxim.的種仁。植物榛,分布於我國東北、華北及陝西等地。植物川榛,分布於我國陝西、甘肅、山東、江蘇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河南、湖北、四川、貴州等地。植物毛榛,分布於我國東北及河北、山西、甘肅、山東、四川等地。具有健脾和胃,潤肺止咳之功效。主治病後體弱,脾虛泄瀉,食欲不振,咳嗽。

入藥部位

種仁。

性味

味甘,性平。

歸經

入脾、胃經。

功效

健脾和胃,潤肺止咳。

主治

病後體弱,脾虛泄瀉,食欲不振,咳嗽。

相關配伍

1、治病後體弱,食少疲乏,棒子60g,山藥30g,黨參12g,陳皮9g。水煎服。(《寧夏中草藥手冊》)

2、治胃納不香,川榛乾果21-24g,山楂根12-15g。水煎。沖黃灑、紅糖,早晚飯前服。(《天目山藥用植物志》)

3、治脾虛泄瀉,榛子仁,炒焦黃,研細末。每次1匙,每日2次,空腹以紅棗湯調服。(《食物中藥與便方》)

4、治噤口痢,胃口不開,榛子仁磨成細粉,每服3g,用陳皮湯送服,每日3次。(《食物中藥與便方》)

5、治氣管炎,榛子15g,桔梗、前胡各9g。煎服。(《安徽中草藥》)

用法用量

內服:煎湯,30-60g;或研末。

炮製

採集加工:秋季果實成熟後及時採摘,曬乾後除去總苞及果殼。

形態特徵

1、植物榛,灌木或小喬木,高1-7米。樹皮灰色;枝條暗灰色,無毛,小枝黃褐色,密生短柔毛及疏生長柔毛。葉柄長1-2厘米;葉片圓卵形至寬倒卵形,長4-13厘米,寬2.5-10厘米先端凹缺或截形,中央有三角狀突尖,基部心形,邊緣有不規則重鋸齒,中部以上有淺齒,上面幾無毛,下面沿脈有短柔毛,側脈5-7對。雄花序2-7排成總狀,長約4厘米,花葯黃色。果單生或2-6簇生;果苞鐘形,具細條棱,外面密生短柔毛和刺毛狀腺體,上部淺裂,裂片三角形,邊緣幾全緣;果序梗長約1.5厘米,密生短柔毛。堅果近球形,長7-15毫米,微扁,密被細絨毛,先端密被粗毛。花期4-5月,果期9月。

2、植物川榛,別名木里仙(浙江),本變種與榛的區別在於:葉片橢圓形、寬卵形或近圓形,先端尾狀;花葯紅色;果苞裂片的邊緣全緣,很少有鋸齒。花期3-4月,果期10月。

3、植物毛榛,本種與前兩種的區別在於:灌木;葉的邊緣具粗鋸齒,中部以上淺裂,基部兩側近於對稱;果苞管狀,在堅果上部縊縮,較果長2-3倍,外面被黃色剛毛併兼有白色短柔毛,上部淺裂。堅果先端具小突尖,外被白色絨毛。

生長環境

1、植物榛,生於海拔200-1000米的山地陰坡灌叢中。

2、植物川榛,生於海拔200-2500米山地林中。

3、植物毛榛,生於海拔400-1500米的山坡灌叢或林中。

相關論述

1、崔禹溪《食經》:“明目,去濁。”

2、《日華子》:“肥白人,止飢,調中,開胃。”

3、《開寶本草》:“益氣力,寬腸胃,健行。”

相關詞條

熱門詞條

聯絡我們